•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影视

[百度云][美国][1975][飞越疯人院][剧情][英語漢字][MKV/3.40GB][720P]

作者:随风 时间:2018-01-18 22:21:34 阅读数:
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 O F Over the C Nest (1975) 01.jpg 美国 133分钟 1975年11月21日(美国)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21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项。

信 息 美国| 133分钟 |1975年11月21日(美国)
导 演 米洛斯·福尔曼
类 型 剧情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飞越疯人院
◎外文名: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其他译名:飞越杜鹃窝 / 飞越喜鹊巢
◎出品时间:1975年
◎出品公司:Fantasy Films
◎发行公司:联美电影公司
◎制片国家 / 地区:美国
◎制片成本:$4,400,000/estimated
◎拍摄地点:美国
◎拍摄日期:1975年01月06日 - 1975年03月
◎类 型:剧情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 剧:劳伦斯·奥邦 / 博·古德曼
◎制片人:迈克尔·道格拉斯
◎制作人:迈克尔·道格拉斯 / 索尔·扎恩兹
◎主 演:杰克·尼科尔森 / 丹尼·德维托 /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 路易丝·弗莱彻 / 特德·马克兰德 / 布拉德·道里夫
◎片 长:133分钟
◎上映时间:1975年11月21日(美国)
◎分 级:USA:2H
◎对白语言:英语
◎色 彩:彩色
◎豆瓣评分:9.0
◎IMDb编码:tt0073486
◎获奖情况:本片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20次,提名9次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获奖)索尔·扎恩兹 / 迈克尔·道格拉斯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获奖)杰克·尼科尔森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奖)路易丝·弗莱彻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奖)米洛斯·福尔曼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获奖)劳伦斯·豪本 / 博·古德曼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布拉德·道里夫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 比尔·巴特勒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剪辑(提名)赵汝钜 / Lynzee Klingman / 谢尔登-卡恩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杰克·尼采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米洛斯·福尔曼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提名)博·古德曼 / 劳伦斯·豪本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新男演员(提名)布拉德·道里夫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杰克·尼科尔森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提名)路易丝·弗莱彻
1976年第3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飞越疯人院》
1976年第20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男演员(获奖)杰克·尼科尔森
1976年第20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导演(获奖)米洛斯·福尔曼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获奖)《飞越疯人院》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主角(获奖)杰克·尼科尔森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女演员(获奖)路易丝·弗莱彻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配角(获奖)布拉德·道里夫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导演(获奖)米洛斯·福尔曼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电影剪辑(获奖)赵汝钜 / Lynzee Klingman / 谢尔登-卡恩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剧本(提名)博·古德曼 / 劳伦斯·豪本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摄影(提名)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 威廉·弗兰克 / Bill Butler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原声(提名)Mark Berger / Larry Jost 等5位
1977年第3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安东尼·阿斯奎斯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杰克·尼采
1977年第2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提名)米洛斯·福尔曼
1977年第3届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电影(获奖)《飞越疯人院》


◎内容简介
麦克·默菲(杰克·尼克尔森饰)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精神病院远非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路易丝·弗莱彻饰)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权力。拉契特处处针对麦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乐折磨病人,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但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


◎幕后花絮
● 麦克墨菲的角色原本是给詹姆斯·坎的。
● 在影片中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原本是公园的一名护林员,就在电影拍摄地点附近的俄勒冈州。他被选中扮演该角色,正是由于他是摄制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与影片中的角色那惊人的身高相符合的美国土著人。
● 大部分的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 在购买了电影版权之后,克可·道格拉斯从1963年起,开始把该片放在了百老汇。后来他以获得百分之十盈利的条件,把电影版权交给了他的儿子麦克尔·道格拉斯。
● 在反复试镜超过六个月之后,路易丝·弗莱彻在电影开拍前一周签约。导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来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来一遍。
● 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开始与那些临时演员和协助拍摄的人员配合默契起来,这些人是俄勒冈州精神病院的居民。很自然地,每一位专业演员或者工作人员至少与一到三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密切地工作关系。
● 在初到医院时,杰克·尼克尔森和迪恩·R·布鲁克斯的对手戏大部分都是临时发挥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订书机,要一张钓鱼的照片和谈论他被定罪的弓虽女干案。布鲁克斯的反应也是令人深信不疑的。
● 除了钓鱼部分的戏(在最后拍摄的),电影都是按照前后顺序拍摄完成的。
● 在电影拍摄大半部分的时候,威廉·莱德非尔德生病了。电影杀青几个月之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 小说原著的作者肯·凯瑟说他永远都不会看这部电影,甚至提出起诉电影的制片人,理由是电影没有像小说中一样从酋长布劳登的视角来讲述。
● 电影的制作费用超过了300万美元。
● 此片位列各种最受喜爱的电影榜单。
● 杰克·尼科尔森以出色的演技诠释了一个电影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但他并不是制片人的第一选择,他仅是三个候选人中的一个,在吉恩·哈克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拒绝了之后,他接演了该角。
● 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是第一次初登银幕,《飞越疯人院》揭开了他12年的演艺生涯,直到他1987年去世。


◎穿帮镜头
● 连续性:当掐住护士雷切特时,麦克墨菲的帽子。
● 麦克风可以看到:(顶部)在白色的天花板上很明显可以看到一只黑色的麦克风。
● 连续性:当医生们把麦克墨菲带回治疗室,他们走进去,其中一个医生放下他的医护包,他们让麦克墨菲躺下。当他们走出去的时候,这只医护包消失了,此前没有人把它拿走。
● 连续性:在"自愿/不自愿"一场戏里,麦克墨菲走过去被刮干净了胡子,名位"五点钟的阴影",但接下来又可以看见他脸上的短胡子。
● 工作人员或者设备可见:当麦克墨菲和其中一个病人跳起舞,试着说服大家投票赞成看世界杯足球赛,在他们的背上可以看到大片的摄影机的影子。
● 声音不同步:当麦克墨菲宣布棒球比赛开始,他在黑白电视机的影像和声音轨道并不相匹配。
● 时代错误:就在麦克墨菲劫持公共汽车穿梭在大街上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些70年代产的汽车,包括一辆Plymouth Duster 和Chevy Nova,。在一家商店的玻璃窗里还有很多彩色电视机。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设在1963年。
● 时代错误:就在麦克墨菲跳出围墙准备躲进公共汽车之前,可以在医院的停车场看到一辆福特Pinto车。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Ken Kesey)1962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 ,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
  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而扬名国际。《飞越疯人院》是他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并于次年到美国,在1974年拍了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及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得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米洛斯·福尔曼的逃亡背景,好莱坞便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似乎《飞越疯人院》在影射苏联、捷克等国家,其实该片的象征和隐喻具有普遍性,片中所描绘的精神病院不仅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切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
  《飞越疯人院》(书/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的描写可谓真实,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主人公麦克默菲最后所接受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自从这本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


[电影中的人物]


  中心人物麦克默菲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一个外向的、喜欢社交、热爱生命,同时又具有民主精神的人。他将他的伙伴都看成队友,他将对护士长拉契特和她所监管的医院制度的反抗都看作是一种游戏。在电影中的疯人院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被遮蔽的压制,看起来气氛甚至似乎是和谐的,光线是柔和的,吃药治疗时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表现好的人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外出。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众"疯人"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护士长拉契特似乎担任了一个恶毒母亲的角色,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秩序的是拉奇德,她永远处在一种端庄、对局势的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和状态。她调度着这个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她熟知他们的弱点,尽管她并不曾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他们,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
  而印第安酋长则代表另一种文化的表征,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地舒展自己的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而是为了躲避,拒绝语言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酋长很象一位真正的隐士,他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禁的空间,而麦克默菲似乎警醒了他身上的原始力量,他主动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演员]


  杰克·尼科尔森以出色的演技扮演了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赋予了这个人物可信的人格化特征,即便在在一长串的反叛人物中他的表演都是个高峰。米洛斯·福尔曼那壮观的演员名单中的其他演员也做出了同样突出的贡献。路易丝·弗莱彻极好地塑造了一个复仇女神式的护士形象,她并没有将这个形象塑造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泼妇,而是一个顽固的、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女人。这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虐待狂,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这种阐释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评价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题材,但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光网评)。
作为好莱坞的优秀电影作品,此片达到了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高度合一的境界。影片讲的是一个疯人院里发生的故事。而要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效果的影片,就得为这些影片的主角们找到一个对立面。影片导演福尔曼正是抓住原著中这特殊的一点,在影片中加以强调,并将影片的整体框架也建立在一种对决上,使得这部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更像是一场对抗赛。对决的双方很突出,一方是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一方是以麦克默菲为代表的被管理者。在这种对决中,虽然病人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是弱小的,但在影片中却表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
《飞越疯人院》的社会性大致分析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标榜美国式自由精神,这大抵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是美国人一直追求的一种反抗压抑的个人主义,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美国式的,也是带有一定普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政治隐喻,影片是控诉强权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呐喊与悲歌,而这个社会原型并不是美国,而是集权统治下的那些国家。
电影《飞越疯人院》诞生于1974年,它的出现成为了6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抽象体,那时有不少人看了电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数人都是怀着“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的心理走进电影院的。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成功与那个时代大众的观看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疯人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导演有意地将整部影片放置在这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间进行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让观众集中地从疯子的身上窥视到自己,给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一种信仰:自由、自我。
影片的拍摄本身也具有一种叛逆的气质,整部影片的色彩基本上只有白、黑构成,影片场景也反复强调疯人院里禁锢的方形门窗,重重设置规整的铁丝网,单调取代了以往电影中的绚丽,而压抑和死寂的气氛充斥着整部影片。这种令人压抑的气氛恰恰与70年代美国试图进一步打破颓废消极倾向的社会相吻合,是一定社会层面强烈呼唤的一个宿影。此外,影片中的人物也具有明显的符号化。护士长严肃冷静,在与病人的交流会上多以正面向上仰视的主观镜头出现,明显带有一种威严性。但麦克默菲却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越是在气氛压抑,管制森严的环境里越显出他叛逆的天性,影片的实质也赞扬了这种天性。
影片结尾为这种反叛精神最终带来了希望:酋长逃出了疯人院。虽然麦克默菲没有实现出逃的愿望,这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不能抹去的伤痕,但酋长的出逃却是“麦克默菲式精神”的传递。酋长被麦克默菲所唤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铁窗回归到原始。回归自由的愿望实现了,“麦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胜利。此时影片将反叛与自由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也使观众与这种“麦克默菲式的精神”获得共鸣,得到解脱。整个影片的放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观众传达自由精神信息的过程。《飞越疯人院》用“麦克默菲式精神”唤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国精神,为70年代美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活力(光明网评)。
http://pan.baidu.com/s/1i4JTX3J
标签:
微信

随风

微信